首届“大变局与新秩序下的中国与世界”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纪实
——面向未来的秩序思考
前言
对于空间、区域的认识,必须伴随着对于秩序的思考。而对于秩序的思考,则必须在一个广域的、穿透时间与定见的尺度上进行。未来10年及更长时期,世界将继续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制度规则加速演进,新旧国际秩序的博弈将进一步强化。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突发,政治军事集团化以及单边经济制裁造成全球分裂和对抗风险上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为此,复旦大学国务学院以“大变局与新秩序下的中国与世界”为主题,用10年时间,集中邀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国际组织专家,采用跨学科、广域、长时段的视角,结合实践分析与理论思考,对全球区域与世界秩序进行整体性的讨论。同时邀请全球年轻学人,一同参与集中探讨影响世界大变局演进和国际新秩序形成的重大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有特色的关于世界变局与国际秩序的“复旦方案”。
2023年8月21日至25日,本系列的首届暑期班围绕“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问题展开。本期暑期班邀请到相关领域的海内外重要学者。授课主题包括:“天下秩序观”、“非洲国家与国际危机管理”、“21世纪民族主义及其问题”、“海外冲突地区田野调查法”等。
2023年8月21日至8月25日,复旦大学研究生院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的首届“大变局与新秩序下的中国与世界”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在复旦大学举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外交学院、剑桥大学、芝加哥大学、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马来亚大学以及主办方复旦大学等几十所高校的80余位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本届暑期学校。

8月21日上午,暑期学校举行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殷之光教授主持。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焱发表了致辞,陈焱副院长首先代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对各位远道而来的老师同学表示热烈欢迎,他结合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时代背景,对本次暑期学校主题“大变局与新秩序下的中国与世界”的时代性与世界性予以充分的肯定。最后,陈焱副院长寄语各位同学能在5天的暑期学校中能有所收获,有所思考,有所反思,有所畅想,并预祝国务学院首届暑期学校全程顺利圆满。
我注意到,国务学院围绕着“大变局与新秩序下的中国与世界”这一主题,制定了一个十年的暑期班计划。这十年,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是个漫长的时段。十年后,在座诸位都应当是在各自不同岗位上引领潮流的中坚力量。而那时,许多为你们讲课的师长们,也许都将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尺度上,在全人类的尺度上,这十年无疑仅仅是沧海一粟。这样一说,仿佛让人觉得,自己在宏大的历史面前显得无比渺小。然而恰恰相反,时代的宏大,正是由你们、由我们一代代人,用一个个漫长的十年铸造出来的。你们与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用一个又一个绵延不断代代相传的十年,将历史注入了时间。时代,也正是在你们与我们的共同行动中,获得了它本真的意义。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进入关键时期。这个时代性的前提,是我们讨论与思考所有问题的起点。在这个前提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要求。这一时代性的关怀从中国与当下出发,但并不止步于此,它需要我们将特殊与普遍、中国与世界、过去与未来放在一个整体性的视野中来理解。
如何理解“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的辩证关系?显然,“以中国为观照”并非狭隘地走入中国例外论、中国中心论的窠臼。它一方面需要我们从中国通往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总结出能够解释自身、想象未来的理论叙述;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在世界这一更广阔的空间与秩序关系下,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进一步检视自我与人类全体的共同现实与未来。
在长时段的尺度上对现实与未来的审视,离不开对过去的思考。以今天为起点,向后回望一百年。1923年,在湖南自修大学校刊的发刊词中,作者开篇便追问道“中国的统一到底能实现吗?”那时的中国,正处在军阀林立、列强瓜分、天下混乱、人民困苦的艰难境地。然而,即便是在这种境地下,年轻的作者仍旧充满信心地在文章结尾处表示,这种混乱的状态,恰蕴含着“和平统一的来源”,又是革命新生的“生母”。时至今日,也许不会有多少人知道这份题为《新时代》的小杂志,也不会有多少人记得那时的湖南自修大学。但是,当年书写这个新时代宣言的年轻人,那个追问“中国的统一到底能实现吗?”的年轻人,他直至今日仍矗立在复旦大学的正门前,凝望着我们所有人。
我们今天对于世界和中国问题的思考,延续的是百年中国与世界的追问和嘱托。今天,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应,是建立一个自主的知识体系。自主知识体系并非是对旧有一切理论的推倒重建,而是以推动与发展为使命,把握历史的潮流,在其中努力找到自身主体性位置,并以此为根基,发展出一整套对中国、对世界;对自我、对人类全体;对历史、对当下、对未来的普遍性认识。
就在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的讲话中,用“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概括总结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特性,并突出强调了实践在塑造中华文明这一动态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同时,这五个特性之间相互关联。以“统一性”为根本特点的中华民族发展历史塑造了中国各族人民“共同信念”的基础。这种统一性得以持续,则有赖于中华文化对中国与世界各族文化文明的兼收并蓄,并在彼此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更进一步巩固了和平、平等、并包、统一的共同信念。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对“大变局”的追问,对“新秩序”的追问,对“中国与世界”的追问才产生了根植于自我与时代,并朝向未来的普遍性意义。
最后,让我再次欢迎各位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欢迎大家来到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课堂上。希望大家在这五天的学习、讨论、实践活动中,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思考,有所反思,有所畅想。也希望大家不仅能学到东西,也能交到朋友。五天之后,带着我们暑期班的收获,重新回到你们来的地方,将自己投入到生活,投入到世界,投入到时代中去。

研究生院副院长陈焱开班致辞
随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发表了开幕致辞,苏长和院长首先欢迎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暑期学校学员们,2023年恰逢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百年、复旦政治学科百年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三个百年,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首届“大变局与新秩序下的中国与世界”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的开展正逢其时。苏院长提出,作为与国家命运、时代主题紧密相连的青年学子,身上肩负着对时代之问进行回答的历史使命,对未来的秩序性思考就是这种使命中不可缺失的一环。最后,苏院长希望各位学员在暑期学校收获满满,也预祝暑期学校圆满成功。

苏长和院长开幕式致辞
8月21日
8月21日上午的暑期学校首场讲座由知名媒体时政评论家、外交事务专栏作家,现任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的马晓霖教授开讲。马晓霖教授结合自己的驻外长期或短期采访经历,深入浅出地分享了其田野调查心得与体会,引发了在座各位同学的极大兴趣,同学们围绕全球新闻报道的价值观差异、亲身外交实践的最深刻感受等问题向马老师请教。


8月21日下午,当代著名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浙江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资深教授赵汀阳为暑期学校学员带来了以《天下体系的三叠结构》为题的讲座。赵汀阳教授从当代知识与古代知识的不同破题,提出了复杂科学的必要性,以此引入了他长期探索的“天下秩序”的讲授。赵汀阳讲授认为,这种天下是三重意义上的:制度、伦理和知识,其应以关系理性作为支撑,致力于将诸多负外部性因素内部化,为此应超越传统“帕累托改进”,追求“每一个人的改善应以其他人得到改善”为前提的“孔子改善”。追求此秩序的当下之关键,在于应扭转世界知识生产不平等的现状,使得除了欧美主流知识话语体系之外的广大亚非拉知识体系获得平等话语权,由此依靠平等知识体系的互通建构对称性伦理规则。为构建此种平等知识话语,赵汀阳教授结合当代科技发展的可能性,提出了“新百科全书”构想。赵汀阳教授的授课引起了在座老师同学们热烈讨论与思考。

8月22日
8月22日上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前院长,中国前驻东盟、驻智利特命全权大使徐步为同学们带来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的讲座。徐步大使首先结合自己任驻智利大使时全球抗疫时各国的表现引入,指出了当前国际关系碎片化是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随后,徐步大使对中美关系的演变做了历史回顾,就全球化逆流的影响与应对以及百年大变局的深远演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此外,徐步大使还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国际政治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在讨论环节,徐步大使就同学们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联合国改革与发展路径、台湾问题解决与中美关系前景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回答。

8月22日下午,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章永乐教授为暑期学校学员作了题为《“大国协调”与中国道路》的讲座。身为深耕19-20世纪国际宪制变迁的学人,章永乐老师通过清末至民初的诸多历史案例,展现了19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协调”有效维持的年代,列强在华“大国协调”与欧洲内部的冲突协调并不必然同步,而欧洲内部冲突加剧甚至可能反而导致列强在华保持谨慎的历史现实。中国最终未遭瓜分并非“以夷制夷”的均势策略生效,而是列强之间的协调机制衰退和败坏,最终间接促使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将这一关怀延续当下,应让我们警惕台湾引入更多外部力量,推动形成两岸分治的现状永久化的状态。


8月23日
8月23日上午的暑期学校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秘书长周少青研究员开讲,他的授课题目是《21世纪民族主义问题发展的新态势》。周少青研究员认为在百年大变局之下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出现了世界性民族宗教问题,他以“新民族主义”一词概括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民族宗教问题,周少青研究员先回顾了什么是“民族主义”,再解释了什么是“新民族主义”及其形式、变化及发展趋势,以此作为导入。而后周少青研究员具体讲述了21世纪“新民族主义”的缘起,接着从极右翼民族主义的借势而起、福音民族主义的崛起、分离型民族主义的再度活跃、第三世界宗教民族主义的泛滥式爆发这四方面来介绍新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从指导思想或价值观、时代性、动力机制、功能、传播方式、影响力这几个方面将传统民族主义与新民族主义相比较以归纳新民族主义的特点,然后论述了新民族主义同时也是一种高烈度的身份政治,最后预测了新民族主义发展的趋势及其对未来世界政治走向的影响。

Arkebe Oqubay:Global Crises, the Rise of the "Rest", and Emerging Global Order
8月23日暑期学校课堂迎来了埃塞俄比亚总理特别顾问、复旦大学讲座教授阿尔卡贝·奥克贝(Arkebe Oqubay)博士。讲座伊始,阿尔卡贝博士强调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其中蕴含的挑战和合作机遇,需要结合来自非西方中心主义、跨学科知识、政策制定者等三种视角。接着阿尔卡贝首先分析了当前全球面临的危机和机遇,在危机方面重点介绍了新冠疫情及其暴露出的全球合作势弱,各国在疫苗和诊疗可及度、特别提款权分配等方面不均衡等问题;以中美战略竞争、俄乌冲突等为代表的地缘政治紧张;气候危机及其衍生的稀有矿物安全化,部分发展中国家绿色经济转型艰难等挑战。机遇则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崛起,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论坛为代表的南南合作机制的发展等,阿尔卡贝强调这些机制当前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最后,阿尔卡贝指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的崛起正在推动新的国际秩序的萌芽,并有助于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重塑多边主义作为国际关系基础,夯实粮食、能源等领域供应链韧性,进而促进全球和平稳定。最后,阿尔卡贝指出,未来的全球治理需要参与者具有“变色龙”一般的智慧,即善于因应形势,对外部环境保持开放心态,具备协作和学习精神。这也是每一位暑期班学员可以不断努力的方向。

当天晚上,由孟维瞻、张楚楚、张雪滢三位青年教师带领学员们围绕当日授课内容及暑期学校主题开展了读书讨论会。
8月24日
8月24日上午的授课老师是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吴心伯教授紧扣本次暑期学校“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的主题,从历史的维度深入浅出解析了朝鲜战争前夕、三次台海危机,1999年北约野蛮轰炸我国驻前南大使馆,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等中美关系中经典的危机管控案例。不仅展现了中美两国历次决策过程,分析了各方的利益得失,更是着重强调了信号传递在危机升级及管控中发挥的作用。最终吴心伯教授总结了美国危机管理依靠优势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军方强硬而国务院务实,在动员盟友同时重视直接沟通,受国内政治制约明显等特点。并指出在中美关系因实力差距缩小而发生质变的时代,两国国内压力亦逐渐增加,故将进入相当一段时间的危机高发期,尤以台海危机为重中之重。

当天下午,由复旦大学国务学院殷之光和朱杰进两位教师带领暑期学校学员到首个国际组织总部位于上海的新发展银行进行参访。同学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分组参观NBD的工作大楼,并具体了解了银行logo含义、建设理念。银行的research group详细为同学们介绍了银行成立的背景,具体运营模式以及自成立来的相关项目情况,致力于为金砖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基建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支持。同学们也积极提问,对新发展银行的新型合作模式、投票分成、项目落实情况等与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当天恰逢金砖国家约翰内斯堡峰会宣布扩员,学员们纷纷表示有“见证历史的幸运之感”。



8月25日
殷之光:《朝向一个非霸权中心主义的秩序——帝国及其背反》
8月25日上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殷之光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以《朝向一个非霸权中心主义的秩序——帝国及其背反》为题的讲座。殷之光教授首先对以什么是西方中心主义、什么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等几个问题引入,分析了作为现代国际关系起源叙事的“危机”;随后深入剖析了“西方中心”的“地方性”及其政治哲学与政治实践的断裂,尤其是建立在西方共同体变迁历史中抽象出的秩序结构在帝国主义扩张过程中面临的普遍性困境。在此基础上,殷老师带领大家回溯中国现代的危机起源,并结合中国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抗争的历程论述了解放何以能作为帝国主义反题,以及反帝与解放的辨析。最后,殷老师强调,当下对于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的起点及核心问题意识来自霸权秩序的批判与反思,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对亚非拉去殖民独立运动的关心,因此关于秩序讨论的总体性视角应当引入关系性、长时段、与广域的分析范畴,应该立足平等秩序、基于中国同时放眼世界。同学们仿佛被打开了一扇关于“秩序与世界”讨论的新大门,直到午饭时间仍是与殷老师热烈地互动讨论。

8月25日下午,暑期学校最后一讲迎来了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赵萱。赵萱老师首先讨论了何为国际政治研究的人类学视角,并以自己的研究方向着手,对巴以冲突进行了跨学科的解读和思考。讲座中,赵萱老师结合自身的人类学田野考察经历,为同学们分享了许多书本上难以得见的巴以冲突地区的细节,让各位同学们直呼过瘾。最后,赵萱老师分享了自己最新的有关边界与空间政治的研究。

结业仪式
暑期学校结业仪式于8月15日下午举行,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殷之光老师主持。结业仪式首先邀请了十二位来自不同学校的优秀学员代表分享了参与本届暑期学校的感想的感受。随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国际政治系系主任郑宇教授为各位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值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在校研究生院的支持下,于8月21日至25日举办了“大变局与新秩序下的中国与世界”暑期学校。本次暑期学校围绕“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这一时代问题展开,邀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国际组织专家,以及全球青年学人,一道采用跨学科、广域、长时段的视角集中探讨影响使节大变局演进和国际秩序形成的重大问题。9位主讲学者组成授课团队,并由12名青年教师带领全球各地80多位学员聚焦“天下秩序”、中美关系等重要问题分组讨论,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互动氛围。我在方才步入博士学习生涯时,即有幸参与了这一场学术盛会。
在白天的主讲授课中,著名当代哲学家赵汀阳教授首次在复旦系统阐述了他多年以来不断思考构建的“天下秩序”:该秩序应以关系理性作为支撑,致力于将诸多负外部性因素内部化,为此应超越传统“帕累托改进”,追求“每一个人的改善应以其他人得到改善”为前提的“孔子改善”。追求此秩序的当下之关键,在于应扭转世界知识生产不平等的现状,使得除了欧美主流知识话语体系之外的广大亚非拉知识体系获得平等话语权,由此依靠平等知识体系的互通建构对称性伦理规则。为构建此种平等知识话语,赵汀阳教授结合当代科技发展的可能性,提出了“新百科全书”构想,引起了同学们热烈讨论与思考。
而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知名中美问题专家吴心伯教授则紧扣本次暑期学校“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的主题,从历史的维度深入浅出解析了朝鲜战争前夕、第一、二、三次台海危机,1999年北约轰炸我国驻前南大使馆,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共六次中美大博弈背景下的危机管控。不仅展现了中美两国历次决策过程,分析了各方的利益得失,更是着重强调了信号传递在危机升级及管控中发挥的作用。最终吴心伯教授总结了美国危机管理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军方强硬而国务院务实,在动员盟友同时重视直接沟通,受国内政治制约明显等特点。并指出在中美关系因实力差距缩小而发生质变的时代,两国国内压力亦逐渐增加,故将进入相当一段时间的危机高发期。
北京大学法学院章永乐老师与复旦大学国务学院殷之光老师的主讲内容相呼应。身为深耕19-20世纪国际宪制变迁的学人,章永乐老师以“大国协调与中国道路”为主题,通过清末至民初的诸多历史案例,展现了19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协调”有效维持的年代,列强在华“大国协调”与欧洲内部的冲突协调并不必然同步,而欧洲内部冲突加剧甚至可能反而导致列强在华保持谨慎的历史现实。中国最终未遭瓜分并非“以夷制夷”的均势策略生效,而是列强之间的协调机制衰退和败坏,最终间接促使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将这一关怀延续当下,应让我们警惕台湾引入更多外部力量,推动形成两岸分治的现状永久化的“协调”方案。
殷之光老师以“朝向一个非霸权中心的秩序”为主题,首先点明了“解放是帝国与帝国主义的根本反题”这一论断。之后用较大篇幅阐述了西方与中国政治哲学逻辑的底层逻辑差异,很大程度在于分别强调个人和共同体作为各自元单位。故而西方政治逻辑必然导致其在竞争中走向分裂,致使个人生活与宏大叙事分裂;而中国相应会在互助中走向共融,由此弥合个人生活与宏大叙事之间的鸿沟。为此相较于西方国家在大航海时代以来基于海洋贸易连接而成的“薄共同体”,作为现代化后发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更关心在不均衡条件下的发展问题。中国的现代化经验表明,在广域大共同体内通过独立自主与合作互助的方式推动的现代化发展,可能将会是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经历。故而“解放”所指的不仅仅是每一个个体的解放,更应升华至“全球南方”面对帝国主义国际秩序的集体性解放。在殷老师讲解完成后,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依旧高涨,我也有幸在午休时间请教殷老师,并得到了耐心且细致的解答。在白天的讲授结束后,晚上即由复旦青年教师按照组别,根据当日授课内容组织同学研讨。在我有幸参与的孟维瞻和秦倩老师主持的讨论中,老师们分别围绕“当代秩序观”及“当代国际法”与同学们亲切切磋,师生互动反响热烈。而8月24日由殷之光和朱杰进两位老师组织同学们参观新开发银行的活动,更让同学们对“全球南方”的诉求以及金砖国家的政治经济实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认知。巧合的是当日恰逢金砖国家约翰内斯堡峰会宣布扩员之时,更加提升了我对“新秩序”拓展的认知。
田野